当前位置:首页>资讯 >艺术家>2022年高考已准备充足的备用考点和隔离考场

2022年高考已准备充足的备用考点和隔离考场

2022-05-29 来源: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作者:记者 樊未晨 浏览数:0 当代影响力人物网手机版

核心提示: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5月27日电(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樊未晨)2022年高考已经临近,目前,各地均已在教育部、国家卫生健康委的要求下,出台了高考防疫相关工作方案,正在抓紧推进落实,各地已根据实际情况,准备充足的备用考点、备用隔离考场。因区域封闭、无法正常赴原考点参加考试的考生,经专业评估后,当地可根据具体情况

 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5月27日电(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 樊未晨)2022年高考已经临近,目前,各地均已在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的要求下,出台了高考防疫相关工作方案,正在抓紧推进落实,各地已根据实际情况,准备充足的备用考点备用隔离考场。因区域封闭、无法正常赴原考点参加考试的考生,经专业评估后,当地可根据具体情况妥善安排在备用考点等参加考试;对于确诊病例、无症状感染者、密切接触者等特殊考生,经专业评估后,可在当地设置的医院考场、集中隔离点考场等参加考试。
  为切实保障广大考生和考试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,教育部、国家卫生健康委还提出了多项具体要求。

 

  首先,要加强考场的环境卫生和消毒。考试前,对考点、考场、通道、门把手、桌椅、宿舍等进行全面环境卫生清洁与消毒。考试期间,每科考完后做一次清洁消毒;考试结束后,做一次彻底环境清洁消毒。各地卫生健康部门或疾控机构为每个考点安排专门的防疫副主考,专职负责涉疫常规工作和突发事件处置。

 

  其次,要严格普通考场与备用隔离考场的分类管理。普通考场与备用隔离考场的人员物品严格实行分区分类管理,不交叉、不混用。备用隔离考场应设置专用防疫特殊通道、安检入口等,并与普通考场严格实行物理隔离。

 

  再次,要严格进入考点的体温检测。考点入口处设体温检测点,对所有进入考点人员进行体温测量。如体温出现异常,可适当休息后使用其他设备或其他方式再次测量。仍不合格的,须经专业评估,符合条件的安排在备用隔离考场考试。

 

  第四,要做好考前本地健康监测。前期,各地已部署对参与组考、监考环节的工作人员和考生等,按要求做好考前连续14天本地健康监测,每天体温测量并记录,监测身体健康状况,减少不必要的聚集和跨区域流动、不到人群流动性较大场所、不前往中高风险等级地区。

 

  第五,要加强考前核酸检测等健康筛查。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,做好对特定区域范围考生及涉考人员的考前核酸检测,对于筛查异常考生,安排备用考点(场),不与正常考生同考点(场)参加考试。健全完善健康筛查补办快速通道等措施。

 

  第六,要加强考生和考试工作人员的个人防护。考试前,建议考生提前准备好口罩、手套、纸巾、速干手消毒剂等防护物资。赴考时如乘坐私家车、步行或骑自行车,可不戴口罩;如果乘坐公共交通工具,需要全程佩戴口罩,可佩戴一次性手套,并做好手卫生,同时注意社交距离。考试时,低风险地区的考生在进入考场前要佩戴口罩,进入考场就座后,可以自主决定是否佩戴;备用隔离考场和中高风险地区的考生,要全程佩戴口罩。工作人员和监考人员全程佩戴口罩,隔离考场的监考员及工作人员需穿戴工作服、医用防护口罩和一次性手套等,必要时穿戴防护服。

 

  第七,要完善应急预案。针对突发疫情等极端情况,开展多种场景的应急演练,确保高考防疫各环节有效对接、有序实施。考试过程中有发热、咳嗽等呼吸道症状者,由考点当地的卫生健康部门、疾控机构和医疗机构专业人员进行专业评估,并按照应急预案稳妥处置。

 

  第八,要加强对考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。各地要通过线上线下等方式,精心做好受疫情影响相关考生的心理疏导。同时,引导广大考生科学作息,合理安排复习备考进度,适度加强身体锻炼,以积极、理性的心态备考应考。
打赏
分享到:
0相关评论
阅读上文 >> “它经济”正热 这届年轻人为什么那么喜欢宠物?
阅读下文 >> 24岁就“超龄”,不合理的职场年龄门槛怎么破?

大家喜欢看的

  • 品牌
  • 资讯
  • 展会
  • 视频
  • 图片
  • 供应
  • 求购
  • 商城

版权与免责声明:

一、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,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;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,请作者联系我们,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,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;

二、因本站系公益网站,旨在传播正能量,没有商业合作,所以经费有限,无力向广大作者支付稿费,在此深表歉意,亦请大家谅解,如有异议,请联系本站删除(本站编辑微信号:cnmy2021),谢谢您的合作!


本文地址:http://news.media123.cn/news/1/1681.html

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:当代影响力人物网手机版

微信“扫一扫”
即可分享此文章

蚂蚁全媒体中心

(c)2021 News.media123.cn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

服务热线:4006886595 工信部ICP备案号:闽ICP备2022010152号-9 闽公网安备 35010302000721号